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26 点击次数:161
图片
图片
图片
时光只解催人老,
不信多情,长恨离亭,
泪滴春衫酒易醒。
梧桐昨夜西风急,
淡月胧明,好梦频惊,
何处高楼雁一声?
【宋】晏殊《采桑子·时光只解催人老》
赏析
此词以情感的婉转细腻取胜,和上片写景、下片抒情的常见构思有所不同。“时光”句与“离亭”句,将时间和空间相互交织,于是,“长恨”便借由小小的“泪滴”形象地折射而出。短短四句,胜过千言万语。下片仅用“西风”“淡月”就勾勒出秋夜的凄清。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境下,离妇那渺茫的希望唯有寄托于朦胧的梦境。然而一声雁鸣,又将她从梦中惊醒,无情的现实更增添了雁归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。即便如此,在凄凉孤寂之中仍隐隐透露出一种乐观的期望。温润秀雅,意境高远,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。
“时光只解催人老”,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之人共有的感受。看似平常,仔细思量,所谓“时光”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它除了无时无刻催人衰老,还有别的什么意义呢?词人一开始就抛出“时光”这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,逼着人们不得不点头承认: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。如此一来,就有力地调动起了读者的情感。
“不信多情,长恨离亭”,人作为宇宙间富有情感的生灵,按理说,在亲人之间,不应永远彼此分离,永远在离别中度过吧。可是,即便不相信事情会如此糟糕,事实却偏偏就是这样。再想想,人一天天老去,又一天天别离着。如今,不相信也不得不信了。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。
“泪滴春衫酒易醒”,由于感慨时光易逝,惆怅亲爱的人分离,无法排解,只能拿酒暂且麻痹一下自己;然而不久又“泪滴春衫”,可见连酒也无法让自己暂时忘却烦恼。
以上几句,分三层抒发,一层比一层紧迫。对时光易逝感到惊心,这是其一。想不到有情人长期别离,这是其二。试图忘却却又无法忘却,这是其三。三层意思,层层相扣,层层拉紧,将读者置入强烈的心情激荡之中。于是,在下片,词人进一步给出更具体、更浓厚的形象,使读者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程度。
下片先写难以入眠,再写从梦中惊醒。西风萧萧,桐叶沙沙,一股凉意直透心底。抬头望去,窗外月色淡淡,朦胧且惨淡,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。
“梧桐昨夜西风急,淡月胧明”,已经是“泪滴春衫酒易醒”,忽然西风瑟瑟,桐叶萧萧,一股凉意直透心底。抬头一看,窗外月色淡淡,朦胧且惨淡,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。
“好梦频惊”,每当期望“好梦”能多停留片刻时,它就突然破碎了。而且每当一次破碎,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同涌来。此时,室外的各种声响,各样色彩,以及室中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受,情人离别的痛苦,春酒易醒的怨恨,把刚刚的好梦全都击得粉碎。这里,“好梦频惊”四字是点睛之笔,承上启下,将室中人此刻的感受放大成一个特写镜头,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。
“何处高楼雁一声”,室中人沉郁的情绪正纷乱交织之时,突然传来一声高亢的哀鸣。这一声哀鸣,如此突如其来,使各种声响为之沉寂,万物为之失色。这是孤雁的哀叫,响彻天际,穿透人心,它将室中人的思绪推到了一个巅峰。这一声代表着什么呢?是感觉秋意更浓了吗?是预示离人终究不回吗?还是加剧了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?不管怎样,它让人们想得很远、很深,一种怅惘之情让人无法控制自己。
但总体来说,此词情感悲凉却不凄厉,词人不会让自己深陷痛苦无法自拔。他在沉思冥想,觉悟到要把控好自己的情感,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。像此词的结尾,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,它将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更为明净的境界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明。作者因离别后难以获取对方的音信,从而产生了离别之思。同时,作者又把离别与时光的无情、年华的渐老相联系,形成了双重的无奈与感伤。此词便是在作者这两种情感的影响下创作而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